刘岘刘岘,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1915年出生于河南兰封(今兰考)县,自幼喜欢绘画。1932年,少年刘岘怀着一颗憧憬新生活的心,远赴北平,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并开始自学木刻。1934年,刘岘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留学,师从日本著名版画家平塚运一学习木口木刻技法。回国后,他不断实践,不断精进,形成其独特的木口木刻艺术风格。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刘岘《乞丐》与鲁迅的结缘是刘岘坚定版画艺术方向的重要因素。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大力提倡新兴木刻。受到鲁迅和柔石编印的木刻画选集的影响,刘岘从英国的达格利秀、苏联的法复尔斯基的版画中得到启发,刻作了《乞食者》《小贩》《残废的老人》《卖报童》《贫困》及《马克思》《列宁》《鲁迅》等肖像木刻百幅之多。展览开端也呈现了这一时期的作品,观众可以看到刘岘在10厘米左右的方寸之间所下的功夫。
展览现场,刘岘使用的木刻刀
鲁迅侧影,刘岘木刻原版,34.3×27.7×1.8cm,1959年,刘岘女儿王人殷捐赠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1933年,刘岘结识了鲁迅先生。同年10月,在上海“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会上,刘岘与鲁迅先生首次晤面,此后又多次见面和通信,得到先生的热情指导和扶持。同年,在征得鲁迅先生同意后,刘岘为鲁迅著作《野草》刻作了33幅插图,其中的《雪》《我的失恋》等得到鲁迅的称赞。
展厅现场,《白夜》插图之一
展厅现场,《白夜》插图之一
展厅现场,《罪与罚》插图之一
展厅现场,《罪与罚》插图之一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刘岘为《白夜》以及《罪与罚》制作的木刻插图。策展人包明吉告诉记者,“刘岘的作品看上去很像欧洲的铜版画,线条很细,很像素描,展厅中的作品也大多也能体现这一特点。”
鲁迅致王慎思(刘岘)信信封,1933年,23.7cm×17.2cm
鲁迅致王慎思(刘岘)信信封,1933年,23.7cm×17.2cm
刘岘赠鲁迅《怒吼吧中国之图》签名本,S.M.特力雅可夫著 刘岘作木刻插图,书中有木刻作品28幅,1935年北京未名木刻社印造 初版,1935年刘岘曾赠送鲁迅,书中题字“鲁迅先生指正 岘敬赠” ,鲁迅藏书 许广平捐赠,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图册,鲁迅收藏 许广平捐赠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1933年底,鲁迅先生在宋庆龄先生的协助下,经《VU》杂志女记者绮达?谭丽德的热情推荐,征集选定了55幅中国木刻青年的作品,组成了“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于1934年3月在巴黎皮埃?沃姆斯画廊展出。其中选有刘岘的作品《伊里奇》《同志》《奏琴人》3幅作品。此外,鲁迅编印的第一本中国新兴木刻集《木刻纪程》中,选印了刘岘的四幅作品。
展厅现场,刘岘的木刻原版
刘岘刻《<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集>序》。
刘岘《侵略者来了》
刘岘《巡查淀上》
刘岘《夜袭》抗战时期,刘岘以刻刀为武器,投身抗战洪流,创作了《侵略者来了》《反扫荡》《巡查淀上》《延安风景》《狼牙山五壮士》《巩固团结抗战到底》等大量作品,他的木刻艺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熟起来,并得到毛主席的关注和好评。毛主席亲笔题词,鼓励他“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此后的刘岘一直为践行毛主席的话而努力工作。
展览现场,郭沫若《百花齐放》诗集
展览现场,刘岘刻郭沫若像
《百花齐放》插图,月季展厅的最后一部分呈现的是刘岘的艺术创作。包明吉表示,“这些作品大多是刘岘晚年因身体状态导致无法手握刻刀后而改用油画棒等其他手段所创作的作品,包括晚年为《野草》再做的插图等。”
《古树村落》
《红顶小屋》
《木棉》
《火红的鸡冠花》刘岘女儿王人殷曾在回忆中表示,父亲刘岘是一位把自己完全奉献给艺术的信徒。1990年8月,刘岘离生命尽头只有20多天的时候,尽管身体已十分虚弱,可他仍然朝夕与绘画为伴,白天画晚上画,妻子和女儿劝他休息,他口头答应,却不能罢手。“我爱艺术胜过生命”,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