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相声领域经常发生这样的争议,对于同一位相声演员或同一个相声作品,不同的人给出的评价往往相差极大。
比如相声名家姜昆先生,有的人认为他无愧于相声表演艺术家称号,有的人则认为他的相声水平一般,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姜昆压根不会说相声。
在排除饭圈和站队等因素之外,其实导致这种争议的重要原因是每个人评价的角度不同,或者说他所推崇的相声表演体系不同。
相声名家冯巩有句经典台词:我就想跟潘长江比个大,跟陈佩斯比美发,跟帕瓦罗蒂比劈叉,跟美国总统比说中国话。
说白了,你评价出发点所处的体系不同,自然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就用戏说和漫谈的方式聊一聊“中国相声三大表演体系”。
一、传统相声体系
传统相声一般是指在解放前就存在的相声作品,如《汾河湾》《黄鹤楼》都是经典传统相声代表作。
从外在表现上看,传统相声演员身穿大褂,舞台上摆放场面桌,桌上放置扇子、醒木等道具。
作品结构上看,传统相声的垫话、瓢把、正活和底等结构上的设置都比较讲究,在相声表演上遵循如“三翻四抖”等技巧。
从相声内容上看,传统相声一方面注重如贯口、口技、柳活、小曲小调等基本功的表演,另一方面比较关注社会微观层面,也就是家长里短等小事和小人物。
从风格上看,传统相声一般都比较规整,讲究死纲死口,由于作品经过长年打磨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反复表演反复听。
近些年有些相声演员在表演传统相声时也融入了一些新包袱和新台词,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架构依然是传统相声。
二、现代相声体系
现代相声一般是指建国后创作和表演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相声作品,比如《虎口遐想》《小偷公司》《巧立名目》《五官争功》等经典作品都属于现代相声。
从外在表现上看,现代相声基本上不再使用大褂、场面桌和醒木等传统服装和道具,相声演员的穿着比较灵活,以西装、中山装为主,也有其他服装款式。
从作品结构上看,有些现代相声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传统相声架构和传统相声技巧,但更多现代相声都具备入活较快、节奏较快、包袱密集等特点。
从作品内容上看,现代相声要求有主题有内涵,更为与时俱进,不仅能够创作宏大叙事题材的相声,也能创作贴近生活的作品,不论从创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上讲,都超越了传统相声。
从作品风格上看,现代相声灵活多变大胆创新,主打一个新字,更注重给观众带来情绪价值,能够取得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有些现代相声在创作过程中也会直接将传统相声拿来改编,也就是传统相声新编,最终形成的作品一般也可以归入现代相声。
三、三俗相声体系
三俗相声体系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逐渐出现的一种相声表演体系,既不同于传统相声也不同于现代相声。
从外在表现上看,三俗相声体系似乎和传统相声体系很相似,大褂、醒木等服装道具一应俱全,这是因为三俗相声体系就是依托传统相声体系产生的,而且始终在和现代相声体系炒对立。
从作品结构上看,三俗相声体系基本上没有结构可言,大量节目都是以碎段子集锦为主,不强调作品的结构也不强调节奏,在相声表演上也不强调语言艺术技巧,目的性比较强,只要是能把观众逗乐了就行。
从作品内容上看,三俗相声里充斥大量荤段子、伦理哏、屎尿屁和骚浪贱等表演内容,也有一些诸如“满地爬”等洒狗血出洋相表演,格调相对较低。
从作品风格上看,三俗相声几乎不能算相声,更像是打着相声旗号的搞笑表演,没有相声的灵魂也没有相声的精髓,只追求搞笑不追求艺术。
三俗相声有时候会拿传统相声进行改编,但由于其改编幅度太大,已经没有了传统相声的味道,只留下传统相声的名义。
综合来看,不论是传统相声体系还是现代相声体系,基本上都遵循“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这个宗旨,同时遵循“寓教于乐”和“雅俗共赏”的创作原则。
三俗相声以“相声就是图一乐”为宗旨,为了搞笑不惜采用大量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和手段,原则上讲已经从艺术上脱离了相声体系,由于三俗相声存在太多问题,已经污染了相声艺术,所以相声界要旗帜鲜明反三俗。
回到文章的开头,正是因为相声行业存在三大相声表演体系,不同的演员和不同的观众对各个表演体系的认识不同,容易导致在某个相声演员或某个相声作品的评价上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还是以姜昆先生为例,如果用三俗相声表演体系衡量,姜昆确实不会说相声,但这个相声是指三俗相声。如果用传统相声表演体系衡量,姜昆的相声确实可以算一般,但这个相声是指传统相声,如果用现代相声表演体系衡量,姜昆的相声可谓登峰造极,这个相声主要是指现代相声。
与之相反的情况也有,有的相声演员可能在现代相声表演体系里啥也不是,但在三俗相声表演体系中却有可能是大师甚至宗师级别。
*以上内容系网友好玩的国学自行转载自我就是个码字的,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亿忆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support@yeeyi.com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