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亿忆app
新闻

小费文化入侵澳洲!网友吐槽被盯着不给不行!

4 天前来源: 发现澳洲views173分享到:
3收藏3赞

别让"不好意思"成为买单的理由!

“先生,您需要选择小费比例”

在墨尔本留学的你,是否曾在餐厅结账时被屏幕上的“小费选项”逼到手足无措?

又是否在公共假日外出就餐时,被账单上叠加的15%附加费直接“暴击”?

当北美式小费文化与澳洲本土的Surcharge文化悄然碰撞,我们手中的咖啡和Brunch,早已成了这场“金钱游戏”的见证者。

1、当北美小费文化"入侵"澳洲: 被电子屏幕绑架的社交礼仪

服务员微笑着递来POS机,屏幕上赫然列着5%、15%、20%的小费选项,

而“跳过小费”的按钮被刻意缩小、藏在角落——这种曾属于北美的“小费焦虑”,如今正在墨尔本的餐厅里上演。

在北美,小费是服务行业的生存法则:服务员时薪低至2.13美元(约3.2澳元),全靠顾客的慷慨续命。

但在澳洲,最低时薪高达24.1澳元,服务人员本无需靠小费维生。

然而近年来,电子支付的普及让“小费选项”成了结账流程的默认环节。

“他们用眼神施压,我甚至不敢点‘跳过’。”

墨尔本有网友分享了一次尴尬经历:在某餐厅,服务员全程站在他身后,指着屏幕上的绿色(20%)、橙色(15%)和红色(5%)按钮“贴心指导”。最终,他被迫选了10%的小费,“明明服务普通,却像做了亏心事。”

这种“数字化的道德绑架”正在引发争议。

斯威本大学支付系统专家Steve Worthington教授指出,电子终端的设计刻意利用心理学效应——鲜艳的颜色、显眼的大额选项、隐蔽的跳过按钮,都在无形中逼迫顾客“自愿”掏钱。

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顾客根本不知道小费最终流向何处:是分给员工,还是进了老板口袋?

2、Surcharge刺客: 公共假日的"合法抢劫"

如果说小费是“温柔一刀”,那么澳洲本土的Surcharge(附加费)则是明晃晃的“钱包刺客”。

本月墨尔本公共假日众多 —— 从Good Friday到ANZAC Day,还有个复活节!你很有可能就会遇到!

当你庆幸终于找到一家营业的餐厅时,账单上的“15% Public Holiday Surcharge + 1.5%信用卡手续费”组合拳,瞬间让这顿饭变成“奢侈品”。

“开门做生意,成本却要消费者买单?”

澳洲法律规定,公共假日雇员的时薪可达平时的2.25倍。商家为平衡成本,将压力转嫁给顾客。

一杯平时5澳元的咖啡涨到5.75澳元,一份30澳元的Brunch直接加收4.5澳元,再叠加信用卡手续费——留学生戏称这是“叠Buff式收费”。

更魔幻的是,这些附加费往往“神出鬼没”:有些餐厅只在菜单底部用8号字体标注;

有些则在刷卡时才告知;甚至有商家对晚上10点后的消费额外加收10%。“刺客逻辑”让钱包防不胜防。

3、小费 vs Surcharge: 谁让你更破防?

面对两种“收费文化”,墨尔本留学生的吐槽精准扎心:

小费是"道德税" : 给少了怕被白眼,给多了心疼钱,最后变成“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Surcharge是"刚需税": 节假日想吃饭?可以!但请先接受“开门营业=加收15%”的潜规则。

但两者的本质截然不同:

小费文化: 是北美低薪体系的产物,在澳洲更像一场“社会实验”——商家试图用支付终端“教育”顾客,却忽视了本地最低工资的底气。

Surcharge文化: 则是劳资博弈的结果:高人力成本被合法转嫁,最终形成“消费者为员工福利买单”的闭环。

有趣的是,一些澳洲本土餐厅开始“逆流而行”。

悉尼Velvet Glove餐厅直接取消小费和附加费, 还取消了Time Limit,老板Hayley Gooley直言:“我们只是回归本源,给客人们带来纯粹的款待。”

4、面对双重收费文化, 我们要坚定思想!

在澳洲,小费从不是义务。如果服务普通,大胆点击“跳过”;

若遇到服务员施压,可礼貌回应:“我会根据服务质量决定。”

在物价飞涨的墨尔本,留学生每一分钱都关乎生存质量。

小费与Surcharge的背后,实则是全球资本游戏与本土劳工权益的复杂博弈。

或许,我们期待的不过是一个更透明的世界!

你在墨尔本被小费或Surcharge“刺客”过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反杀”经历!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发现澳洲,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亿忆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support@yeeyi.com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责任编辑:suri
分享到:
3收藏3点赞

相关推荐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