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纳什“共和国”向墨大“帝国”宣战?
一场不按套路的高校大戏开打了
最近,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校战争”在澳洲学术圈火热上演。
主角不是学术论文,不是高校排名,而是——Reddit(国外知名论坛)上的一封“战书”。
事件起因颇具戏剧性。一位自称“莫纳什共和国最高议会”的学生,在Reddit上高调向“墨尔本大学寡头政权”宣战,一封排比密集、用词夸张却极具创意的“檄文”,点燃了两校之间本就暗流涌动的“校园文化对抗”。
这不是一场你来我往的学术比拼,而是一场融合了段子、冷嘲热讽和校园自嘲的文化狂欢。
战书中的莫纳什:“我们才是未来的主角”
这位莫纳什“发言人”以一套极具“革命感”的语气宣称:
“我们厌倦了墨大对自己精英光环的沉醉,厌倦了你们对克莱顿校园的嘲讽。你们有砂岩围墙,我们有科技先锋;你们傲慢,我们努力;你们拿着历史说话,我们用未来回应。”
语言之犀利,态度之鲜明,不禁让人想到中世纪大学之间的“笔战”传统,只不过这次的战场从羊皮纸变成了Reddit的评论区。
除了“精神胜利法”,这封战书还巧妙地提到了莫纳什在STEM、交通适应性、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硬核优势”。“我们不仅能通勤克莱顿,还能在考菲尔德完成9点的课”——这句吐槽似乎刺中了不少学生的“PTSD”。
墨大的反击:“WiFi连接上了?那我们聊聊诺贝尔奖吧。”
面对莫纳什的挑战,墨尔本大学当然不可能沉默。
不久后,一篇署名为“帕克维尔火焰的守护者”的回信出现在Reddit上。文章不仅字数翻倍,而且在段落结构、用词、讽刺密度上全面反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狂热”进行了回击。
墨大以讥讽莫纳什的地理位置为开头:“恭喜你们终于连上了Wi-Fi。”接着从教学质量、国际声誉、校友成就、校园文化等维度逐一展开。
顺带不忘在字里行间“轻轻”地提一句:“贵校名字的来源本人——约翰·莫纳什爵士本人可是墨大毕业生。”
墨大的文风极具英式冷讽:“你们把荒地上的停车位当成文化成就,我们在南草坪的遗产树下品着拿铁,偶尔抬头欣赏人类文明的进步。”
这一波反击,可谓行云流水、刀刀见骨。
学生评论区“全面开战”,幽默中夹杂真实情绪
整场“对战”的精彩,不仅在两封主文,更在学生自发的“神评大战”。
有墨大学生调侃:“莫纳什是什么?一种树吗?” 有莫纳什学生回击:“你们上课不堵车,是因为大家都不去学校。” 还有RMIT学生“强行插旗”:“我以为墨尔本只有两所大学:Unimelb和RMIT?”
当然,也有不少清醒声音指出:两所学校虽然针锋相对,但别忘了大家共同的敌人——Okta系统崩溃时谁都逃不掉。
在这场表面是“嘴仗”,实则是文化认同的对抗中,年轻人用幽默和讽刺,在无形中表达着对校园、身份、甚至教育体系的看法与归属。
“高校战争”的背后,是大学精神的互补共振
这场“宣战”虽然表面是玩笑,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澳洲高校学生对自身学校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莫纳什学生引以为傲的是实用主义精神与学术严谨,墨大学生坚信的是历史积淀与精英培养。从“通勤地狱”到“科研先锋”,从“拿铁文化”到“荒地停车位”,每一句调侃都精准描绘出彼此的校园生活画风。
说到底,这是一场以“幽默”为武器,以“文化”为战场的良性互动——在互相“开火”的同时,也无形中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
在严肃又激烈的现实世界中,这样一场天马行空的“高校大战”,未尝不是一种珍贵的轻松与真实。比起争个高低输赢,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戏谑形式展开的互动,展现了学生群体对教育、学校与社会关系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Reddit的硝烟或许会散去,但校园里的热爱与归属,会以另一种方式持续存在。
*以上内容系网友会火自行转载自墨尔本爸妈帮,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亿忆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support@yeeyi.com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