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时间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无声竞争。毫米级误差就可能在军事和经济活动中引发巨大损失。#热问计划#
美国《纽约时报》担心地指出,卫星导航系统如同悬挂在空中的“脉搏”,其精准度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运作。然而,美国似乎正在“时间竞赛”中逐渐落后,而这场比赛的潜力赢家,将落到中国头上。
(图解:美国《纽约时报》提出问题,如果卫星信号被攻击怎么办?随后其坦承,中国正在赢得这场时间赛)
1、这场时间赛,美国正在输给中国
美国对卫星信号的依赖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导航到金融交易,无不依靠毫秒级别的精准定位。
有专家指出,时间精度的准确性成为许多领域发展的根基。无论是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中,还是在量子信息、地球科学、射电天文、高能天体物理、以及空间天气等前沿学科的研究中,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譬如说,在卫星导航中,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测量误差,都有可能导致长达300米的测距偏差。
换言之,卫星信号像纸上画的通途,易受攻击且脆弱不堪。对此,《纽约时报》发文称,一旦卫星信号受到攻击,该怎么办?
不得不说的是,在中国身上,并没有这一烦恼,理由很简单,因为在打造替代卫星信号的“B计划”时,中国不光攻克核心技术,还赢了美国一大步。
(图解:中国版“B计划”是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可精确测量时间,使得卫星信号更加稳定)
2、中国版“B计划”是什么?
所谓“B计划”,其实就是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具体来说,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导,旨在通过光纤网络提供更可靠的授时服务。
而授时中心背后是一段极具战略眼光的科技蓝图。自“十三五”规划以来,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被赋予了奠基性的角色,其规模之大、功能之全堪称国际翘楚。
据悉,这个项目不仅是陕西省在建的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对中国在全球时间管理事业上强力一击。
置身于此,我们看到了一幅让人惊叹的画卷:通过2万公里长的光纤交错,时间信号稳定地覆盖全国各个城市,从而确保不论是在金融市场交易,还是在交通网络运行中,时间误差都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这种跨越式的技术进步标志着自主可控的新巅峰。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可以增强卫星信号抗干扰能力,同时也是对未来科技主权的一种未雨绸缪。
(图解: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其前身是“326”工程)
3、中国的领先,并非朝夕之功
美国人看着这种创新,难免感到忐忑。
也正因如此,《纽约时报》才会坦承,在这场看不见的“时间战争”中,中国正在用惊人的技术储备和创新思维,一步步超越美国。
但其实,中国的计划并非朝夕之功,而是经过多年战略积累的结果。
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那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年代——国家为了“两弹一星”的研发,在内陆启动了代号为“326”的工程,这个工程便是中国授时中心的前身。
它见证了中国在极端条件下对时间掌控的最初尝试,并埋下了未来无限可能的种子。几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们奋力拼搏,取得了一次次关键技术的“从0到1”的突破,使得时间掌控从依赖国外到完全自主。而这一切,铸造了今天的辉煌。
数据显示,我国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时间同步精度优于100皮秒,频率稳定度达到E-19量级。
(图解:美国将更多精力放在GPS身上,而俄乌冲突将卫星信号脆弱性暴露了出来)
4、中国牢牢守护住了“自己的时间”
那么,美国为何迟迟未能跟上步伐?
或许问题出在过于依赖既有的GPS技术上。曾几何时,GPS就像“空气”般重要,美国认为它是被全世界需要的。
但如今,面对俄乌冲突中卫星信号脆弱性的现实,美国开始意识到疏忽的代价。而中国则通过积极拓宽授时方式,有效规避了这种潜在的颠覆性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在“时间”争夺赛中的劣势,不仅源自技术守成,更与战略视野的局限有关。相较之下,中国的主动革新和实地应用,使其在全球定位和授时领域展示出极为强劲的竞争力。
可以说,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不仅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还展现出中国立足当下、布局未来的智慧和决心。如今,中国在时间掌控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正在以稳步增长的形式体现出来,牢牢守护住了“自己的时间”。
*以上内容系网友开元新世纪自行转载自装置分析,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亿忆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support@yeeyi.com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