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吉姆·查尔默斯(Jim Chalmers)正式向国会提交了2025/26年度联邦财政预算案。
这份预算案在即将到来的选举年显得格外引人关注。一方面,它推出了总额高达171亿澳元的减税政策,意在缓解通胀压力、提升居民购买力;另一方面,政府预计将重新陷入财政赤字,释放出更多财政资源刺激经济。
加之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以及澳中之间深度互补的经贸关系,近期澳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表现相对坚挺。
减税背后的政治与经济考量
此次预算案的最大亮点无疑是税收改革。政府承诺,从2024年7月起,将对所有纳税人实施减税,平均每人每年可减少缴税约536澳元。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这将直接缓解生活成本压力;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则有望释放更多经营活力,提高用工与投资意愿。
从政治层面来看,这一举措不仅是在大选前夕争取选民支持的“关键一击”,也是政府对高通胀时代下民众焦虑的一次积极回应。通胀仍高企、房价未稳、利率居高不下,政府亟需通过财政手段稳定内需,以免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
但与此同时,财政部长也承认,2024-25年度预计将录得276亿澳元的财政赤字,而到2025-26年度,这一赤字将扩大至421亿澳元。这一"扩张式财政"的背后逻辑,是通过提高公共支出、增强民间消费与投资来对冲全球经济放缓的风险。
货币政策与澳元走势的联动
尽管财政政策显得格外积极,澳洲储备银行(RBA)的货币政策却较为克制。
2月,RBA进行了四年来的首次降息,释放出转向宽松的信号。尽管降息后的短期市场反应是澳元走弱,但随着通胀数据持续回落,市场对未来进一步降息的预期增强,澳元的表现逐步企稳。
特别是在3月26日公布的CPI数据显示通胀低于预期后,澳元兑美元在盘中一度出现探底反弹的V型走势。这种“利空不跌”的态势,被许多机构视为澳元韧性增强的信号。
此外,大宗商品市场对澳元也构成了关键支撑。作为典型的资源型货币,澳元往往与铁矿石、铜、煤炭等商品价格密切联动。
最近国际铜价攀上近年高位,被视为经济周期回暖的先兆,这也使得市场对澳元中期走势更趋乐观。
中澳经贸关系与大宗商品逻辑
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以大宗商品为主,铁矿石、液化天然气、农产品构成了其对华出口的支柱。近期,中国政府多次释放刺激经济的政策信号,例如推进基建项目、释放地方政府债务空间等,这使得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将加大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推高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
这对于澳大利亚而言,既是出口机会,也意味着财政收入的改善空间。尤其是铁矿石价格的上行,不仅拉动了相关行业股价,也直接提升了政府的税收基础。正因如此,澳元的强势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政策周期同步。
但需要警惕的是,中国近期也开始压缩粗钢产能,部分是出于环保和供需结构调整的考虑。尽管短期可能形成“减产-涨价”效应,但若终端需求持续疲软,铁矿石价格恐难维持高位,这也会成为澳元走势的潜在风险因素。
悲观预测与长期乐观主义的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在2024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曾指出,若全球贸易局势持续恶化,加之美国重启贸易壁垒,澳元或将跌破0.60美元关口,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CBA认为,美元强势、地缘政治紧张,以及国际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都可能在短期内削弱澳元的表现,引发暴跌。
但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澳大利亚具备稳健的制度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劲的亚洲市场需求。随着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体逐步恢复增长,澳元也有望在中长期走出独立行情,逐步实现价值回归。
在这种背景下,短期汇率波动更像是市场情绪的反映,而非经济基本面的真实体现。
多重力量交织下的澳元
从当前情况来看,澳元的走势正处于多重因素交织的关键节点。财政刺激、货币宽松、大宗商品上涨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情绪,为其提供支撑;而国际风险、通胀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等则构成挑战。
对投资者而言,判断澳元未来方向,不仅要看澳洲本地的数据和政策,更要密切关注全球宏观经济的波动与中澳关系的走向。
2025年的澳元,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在风雨中前行的它,依然值得被谨慎看好。
*以上内容系网友FindAus自行转载自澳洲红领君,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亿忆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support@yeeyi.com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