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16岁便“C位出道”红得发紫的蜀中才女薛涛,为何能成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唯一一位女性?“蜀女多才,自古为然”。在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四川拥有卓文君、王昭君、武则天、杨贵妃、薛涛、黄崇嘏、花蕊夫人、黃娥等众多才女并各具特点。不过,“蜀女多才,薛涛秀冠。”
智慧与美貌并存
薛涛堪称当年的“流量明星”
薛涛(公元770年—832年),字洪度,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长于成都,终老于成都,为中唐诗人群体中的翘楚,中唐女诗人的魁首。在今天成都的望江楼公园内,依旧能看到薛涛的雕像。薛涛自幼随父薛勋宦蜀来成都,八九岁知声律,能赋诗。只可惜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为了养活母亲,薛涛16岁编入乐籍。不过,这时她的诗名就已闻于外,可谓“C位出道”。她辨慧工诗、多才多艺,虽然身在“娱乐场”中,但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文人雅士和韦皋、武元衡等节度公卿竞相酬倡,诗名大振。因此,在当时薛涛可谓“红得发紫”。
望江公园薛涛雕像
薛涛生在官宦之家,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自小教她读书、写诗。8岁那年,当父亲对着庭院里的那棵梧桐吟诵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时,小薛涛顺口就续上了“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遥想此情景,薛涛的父亲当是喜不自胜的。
薛涛14岁那年,父亲到四川上任,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遥远的蜀地成都。不久父亲就染病身故。小小薛涛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苦,坚持不到两年,16岁的薛涛不得已身入乐籍,成为营妓。从官宦家庭而入妓属,薛涛心中的悲苦自不待言。
但是,她并不是一般大家理解的乐妓。放在现在来说,叫她音乐家可能更为合适。在当时,唐玄宗把朝廷教坊的乐伎金五云等带到了成都,‘锦城丝管’流传下来,成都节度使军镇衙门也就设有乐籍乐伎,前蜀王建墓石刻24乐伎就是证明。薛涛是一位‘强为公歌蜀囯弦’的蜀派古琴师,现在就叫作女艺人、女音乐家。
现存诗歌93首,发明“薛涛笺”
音乐家+女诗人+书法家=全能型实力派偶像
蜀女多才,可以说是四川自古的一个特点,在蜀女中,薛涛是诗歌最多的。
薛涛是写诗最多、现存诗最多的唐代女诗人,超过鱼玄机、武则天。她自编诗集《锦江集》(已佚)五卷,选入自作诗500首,今存世93首。薛涛的诗歌,文心高尚、诗魂引领、诗才奇瑰、多智多艺。因此,薛涛的诗歌不仅是在四川历史名人中有重要地位,就是放在唐诗发展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薛涛写的诗视野甚宽,有边塞诗、爱情诗、述志诗、咏物诗、乡思乡愁诗。
最有男子气魄的诗是告诫男儿要公忠体囯,莫贪私利的“筹边楼”诗:“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思边关”。最有特色的是爱竹敬竹翫竹诗,“托物寄志”,以竹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歌颂高尚的气节,上承晋竹林七贤,下启宋文同、苏轼的中华审美竹文化。
薛涛还是书法家,学王羲之,承韦陟五云体,有相如季候四时之遗风。她发明了特殊用纸“薛涛笺”。薛涛在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后,因当时的纸张不便写作小诗,她便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被称为“薛涛笺”。
薛涛笺
“薛涛笺”多用于抒写律诗绝句乐府,既方便雅观,又启迪文心。如今,在成都望江楼公园内,能看到薛涛井,井台为莲花台座,井口呈八角型,井后牌坊红墙碧瓦,两株高大的楠木树郁郁葱葱。这是才女文化遗存。对薛涛的敬重,活在成都人心里。今天崇丽阁下的嶭涛吟诗楼,就是纪念她开扩了成都人的书香天府、诗意栖居与生活美学传统。
以薛涛为代表的蜀中才女文化、妇女诗歌文化、唱和文化、诗笺文化,从1925年张蓬舟先生开拓专题研究之路,到今天薛涛研究会,千年来薪火相传至今。每年三月三上已节,开展的望江楼祭薛涛的竹文化民俗,薛涛诗音乐剧及各种文创活动等,推动了薛涛文化传承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薛涛井
痴情女子的苦情事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涛陪侍酒宴,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拿过纸笔,拈笔即来:“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长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诗中情致,有大气象,绝不似出自弱女之手,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而正是这首诗,让薛涛声名鹊起,同时,17岁的薛涛也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越是亲密接触,越是了解薛涛,越是看到了薛涛的才华。韦皋最开始让薛涛做一些案牍工作,后来发现大材小用,决定向朝廷上奏章,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这个有争议,有另一说写奏章的是武元衡)。“校书郎”官阶为从九品,但因为工作性质跟诗书有关,因此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比如,当年的大诗入白居易就是从这个职位开始做起的。但自古从未有女子充任“校书郎”,所以未获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她为“女校书”。
薛涛身为女子,身边所遇,均是庸人,又加韦皋宠爱,要求见韦皋之人,也大都走薛涛门路,单纯的薛涛以为韦泉爱她,疼她,别人送来的礼物她照单全收,一并上交,但贪贿毕竟不是好事,韦皋终于将她发配松州。发配途中,薛涛起初可能不理解韦皋何以如此待她,松州地处西南,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处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一方面叹息人情薄如纸,一边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场,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
《十离诗》让韦皋心软心疼,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
这次被呼来唤去的生涯,既让薛涛看清了自己,又认清了韦皋,耗尽了她少女的爱人心血,不可托,不可托,不如归去。于是20岁那年,她就脱去了乐籍,转回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种花自乐。以后20余年,薛涛未遇知心,她用20年的时光,忘却那个曾经认为是爱的男人。陪着她的,是阶前的枇杷树,无休无止的岁月,春晨秋夕,夏雨冬雪。
“女校书”与元稹的未了情
进士胡曾有赠薛涛诗说:“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薛涛承连帅宠爱,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求见涛者甚众。白居易赠薛涛诗说:“若似划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西。”委婉中流露一种仰慕之情。
杜牧寄薛涛诗《白苹洲》写得更是直率:“山鸟飞红带,亭薇折紫花。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无多圭阻累,终不负烟霞。”
薛涛虽说终日出入豪门,吟诗交游,示人以快乐潇洒的形象,但她对迎来送往的诗妓生涯早已颇感厌倦。在38岁时,她终于遇到了一生中惟一真爱的人——诗人元稹,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他9岁能文,16岁明经及第,24岁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举制科对策第一,官拜左拾遗。是中唐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世称“元白”。当时薛涛在诗坛已有盛名,令元稹十分仰慕,只恨无缘一面。直到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奉使按察两川,才有机会托人与薛涛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同时坠入爱河。
薛涛虽入乐籍,却一直洁身自好。而这次一切却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第二天清早起来,还真情所致地做了一首“池上双鸟”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挚情的心曲。元稹也深为薛涛那绮丽的情意而沉醉,他留下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薛元两人往来一年有余,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亲密时日,结下了一段真情。然而毕竟是萍水相逢,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返回京都时,两人不得不挥泪分手。元稹回到长安后,即托人捎来一首七律给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对薛涛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称奇,同时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见他对成都那一年的缠绵岁月还是颇寄真情的。
薛涛也在《赠远》诗中描绘分手后的情景:“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袖啼。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从诗中可推测出大约两人分手之际,元稹曾答应过了却公事之后,会再来成都与薛涛团聚。但世事难测,实际情形并不如约定的那样,令薛涛只有远望长安,掩袖悲叹。
此后关山难越,路途阻隔,元稹仕途坎坷,官无定所。十年间先是分管东台,出任浙西观察使,后召命返京,后又因事被贬为江陵府参军。不久,白居易亦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元稹披牵连,调任通州司马。
成都望江楼,又名崇丽阁
在如此频繁的调动之中,原本比薛涛年轻9岁的元稹,自然不能坚守爱情,加之唐代官吏与乐伎交往并无禁令,元之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尽管分手之后,两人也还保持文墨往来,但在元稹一方,似乎只是应付,并非如当日之信誓旦旦了。
流年如水,把对情人的企盼渐渐从薛涛心头带走。12年后,薛涛知道不应该再继续等待,经历了这番冷热波折,薛涛绝望之余,悒郁寡欢,终身未嫁。昔日交际场上的风光逐渐随着花容月貌的流逝而流逝。已近暮年的薛涛索性离开浣花溪,移居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吟诗楼,穿戴起女道士的装束,隐居在楼中,远远离开了繁华如梦的交际场所,借诗遣怀,《全唐诗》上说,薛涛“暮年退居浣花溪,着女冠服”。薛涛常以律、绝两体写诗,因当时流传的笺纸篇幅过大,薛涛喜爱红色,遂创制深红小笺,时号“薛涛笺”。
对于这些情景,元稹不知是否耳闻?太和三年(829)九月,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尚书右丞,第二年再度出京,任武昌军节度使,在转年的7月暴卒于任所,终年53岁。
又过了三年,唐文宗太和五年,隐居的薛涛永远闭上了她寂寞的眼睛,享年65岁。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至此,“女校书”真正成了薛涛的别名。(来源|新浪网 澎湃新闻 天府智库 百度图书馆 出文网)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以上内容系网友开元新世纪自行转载自读者报,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亿忆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support@yeeyi.com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